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手表 - 正文手表

融合多模态表征技术,科学家揭示锂金属电池界面新机制,指导高性能电池体系开发

admin admin 08-10 【手表】 843人已围观

摘要因具备较高的能量密度,锂离子电池的应用领域十分广泛。不管是我们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的笔记本电脑、手机和手表,融合多模态表征技术,科学家揭示锂金属电池界面新机制,指导高性能电池体系开发还是新能源汽车、无人机等高科技产品,都以锂离子电池为主要驱动力。而它的正极和负极材料,共同影响着锂离子电池的能量密度。对于已经实现商业化应用的锂离子电池而言,石墨是最常用的负极材料,理论比容量大概在350毫安时每克。当它与层状金属氧化物正极材料进行匹配后,理论能量密度可以实现300瓦时每千克,实际能做到的最高能量密度大

因具备较高的能量密度,锂离子电池的应用领域十分广泛。

不管是我们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的笔记本电脑、手机和手表,融合多模态表征技术,科学家揭示锂金属电池界面新机制,指导高性能电池体系开发还是新能源汽车、无人机等高科技产品,都以锂离子电池为主要驱动力。

而它的正极和负极材料,共同影响着锂离子电池的能量密度。

对于已经实现商业化应用的锂离子电池而言,石墨是最常用的负极材料,理论比容量大概在350毫安时每克。

当它与层状金属氧化物正极材料进行匹配后,理论能量密度可以实现300瓦时每千克,实际能做到的最高能量密度大概在200至250瓦时每千克。

与石墨负极相比,金属锂负极的理论比容量要高出4至5倍。

用它和层状金属氧化物正极材料组装成的全电池,能量密度有望突破500瓦时每千克,能比传统的锂离子电池高出两倍左右。

因此,本着满足相关领域对高能量密度电池体系的需求,用金属锂做负极的锂金属电池,逐渐发展成为一项重要的研究热点。

但从目前来看,要想让锂金属电池迎来实际应用,首要攻克的就是安全问题。

这是因为,虽然金属锂的能量密度很高,但其本身的化学性能却非常活泼,和大部分有机溶剂接触后都会发生副反应。

同时,锂在充放电过程中的沉积和脱出行为并不可控,会在表面生长出像枝晶一样的特殊形貌,进而刺破电池隔膜。

需要说明的是,隔膜是正负极之间的一层薄且柔软的膜材料,假如被刺破,就会导致正极和负极接通,进而造成短路和热失控。

而要解决安全问题,必须先弄清锂金属电池失效的原因,才能进一步构筑本征安全的电池体系。

因此,对锂金属电池固态电解质界面(SEI,solidelectrolyteinterphase)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至关重要。这也正是上海交通大学祖丽皮亚·沙地克副教授多年来专注的研究方向。

凭借证实氟化锂和氢化锂是金属锂负极界面的主要组分,并建立电池失效模型,为金属锂负极界面优化和超高比能电池体系的开发提供重要思路,她成为2023年度《麻省理工科技评论》“35岁以下科技创新35人”中国入选者之一。

揭示锂金属电池界面新机理,推动构筑高比能电池体系

SEI,是金属锂负极(固体)和电解液(液体)之间的一层独立薄膜。

该领域的科学家们经过长期研究发现,该膜的厚度大概在几个纳米到几十个纳米之间。

“这个膜不仅有晶相组分,还有大量非晶相组分。目前虽然已经存在比较完整的对前者进行表征的方法,但要想对后者的结构进行表征,却还颇具挑战。”其表示。

对此,她先利用同步辐射X射线衍射技术,对不同电解液体系中产生的锂负极表面SEI晶相组分,进行了定性和定量分析。

然而,由于同步辐射X射线衍射技术只包括布拉格衍射,无法对非晶相组分进行分析。

所以,她又利用对分布函数技术,分析了电解液溶剂化结构和SEI中的非晶相组分,以研究电解液浓度对SEI组分的影响。

基于同步辐射X射线衍射技术和对分布函数分析以及拟合结果,该课题组得出以下关键结论。

第一,与常规的块状氟化锂(LiF)相比,SEI中的(LiF)SEIX射线衍射的峰形较宽,晶格参数更大,晶粒更小。

由于(LiF)SEI存在独特的晶体结构,因此小晶粒通常造成较大晶格参数,而小晶粒有利于锂离子在晶界的传输。

第二,除LiF之外,氢化锂(LiH)也是SEI的主要组分之一。

事实上,在过去几十年的相关论文中,LiH是否真正存在于SEI中,一直未能得到证实。

其认为,先前的研究之所以未能发现LiH,可能有几个原因。

首先,LiH和LiF都具有面心立方晶格结构,并且晶胞参数非常接近,所以此前很多报道可能会将LiH误认为是LiF。

其次,LiH在空气中极不稳定,暴露时间即便只有几秒,也可以造成LiH产生氧化分解,从而很难被检测到。

为证明自己实验结果的准确性,该团队也花费了大概一年时间去反复确认。

最终,通过原位X射线衍射实验,研究人员实时监测到SEI样品在暴露空气过程中的组分变化,进一步证实了SEI中LiH的存在,并且强调测试过程中SEI样品避免在空气中暴露的重要性。

第三,高、低浓度电解液体系中产生的SEI组分差异很大。

其中,低浓度电解液体系中产生的SEI主要来自溶剂分子的分解,而在高浓度电解液中产生的SEI中,存在大量由锂盐分解产生的聚合物和(LiF)SEI,这有利于产生稳定的SEI,从而提高锂金属负极的库伦效率和循环稳定性。

另外,值得关注的是,由于LiH与LiF拥有非常相似的晶格参数,可以形成LiFxH1-x固溶相,这将大大提高锂离子电导率。

最终,相关论文以《在锂金属阳极的固态电解质界面相中识别出LiH和纳米晶LiF》(IdentificationofLiHandnanocrystallineLiFinthesolid–electrolyteinterphaseoflithiummetalanodes)为题在NatureNanotechnology上发表[1]。

对于该成果,美国能源部的报道也曾评价:“沙地克揭示了锂金属固体电解质界面膜产生的新机理,将促进低成本、超轻、超薄电池体系的开发和应用。[2]”

践行“会学-学会-会教”,将继续深耕二次电池技术

作为一名九零后维吾尔族姑娘,祖丽皮亚来自新疆喀什地区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

不管是作为技术人员的父亲,还是作为医护人员的母亲,都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做出了非常出色的成绩。同时,他们也热爱阅读文学、科技等类型的书籍。

这种积极进取的工作状态和对知识的渴望,从小就给她带来了潜移默化的影响,帮助她长成独立思考、不怕困难又活泼开朗的性格。

同时,小学和中学时期的许多任课老师,也在她的成长中发挥了重要的引导作用。

他们不仅时常讲起自己在上海求学时的经历,也告诉了同学们上海的繁荣发展,以及上海交通大学和复旦大学等名校的魅力。

在老师们的影响下,对上海的向往之情在她心中油然而生。“一定要考取上海的大学”,也成为她在中学阶段最大的梦想。

2008年,她考入上海交通大学。

“化学一直都是我非常感兴趣的学科。因为被高中化学实验里那些奇特有趣的化学现象深深吸引,所以我本科选择学习化学工程和工艺专业。”她说。

2012年,祖丽皮亚凭借本科阶段优异的成绩,被保研至复旦大学,师从傅正文教授。

“进入课题组做了一年多的学术研究以后,我发现自己对电池领域产生了浓厚兴趣,于是开始申请硕博连读,赓续研究生之路。”她说。

2017年,她来到美国能源部布鲁克海文国家实验室从事博士后研究,合作导师为杨晓青教授。

2021年6月,她正式加入母校上海交通大学,担任副教授。

在她看来,作为一名科研工作者和大学老师,自己肩负着探索未知领域的使命,需要通过发展新型技术和创新思维推动学科进步,解决现有卡脖子难题,从而为社会发展提供动力。

并且,也会经历“会学-学会-会教”的过程,并通过传承知识,为国家相关领域的发展汇集青春力量。

事实上,她本人的科研和任教经历,正是对“会学-学会-会教”的良好践行。

具体来说,在硕博连读阶段,她的科研进展并不那么顺利,整个研究进程都很缓慢。

尤其是在博一和博二两年间,身边的同学都已经陆陆续续地发表了不少文章,而她却还在不断地学习研究课题中涉及到的大量专业知识,几乎每天学习和工作的时长都在16至17个小时。

“虽然这两年对我来说非常艰苦,但现在回想起来也觉得收获最大,让我知道了什么叫做‘会学’。”她说。

在博士后阶段,她开始走上“学会”的道路,即如何将自己在前研究生阶段学到的基础知识,应用到实际体系中。

“博后身份和学生完全不同,不仅科研上的一切要靠我们自己完成,同时,也需要协助导师撰写项目,以及对本科生和研究生进行指导。”她说。

入职上海交通大学以后的两三年,祖丽皮亚完成了从“学会”到“会教”的转变。

“在大学除了需要开展科研,也担负着为学生授课的职责。但一个知识我会学,并不代表我会教。如何将所在领域的科学前沿与自己的课程相结合,并通过更加有趣的方式教给学生,是我们需要面临的一个挑战。”她说。

在她看来,近两三年的集中锻炼,让她有了较大的成长。

“现在站在讲台上,终于觉得自己是一个比较好的老师。”她说。

而在未来,她计划采用多学科融合的特色研究手段,进一步阐明高比能电极材料组分-结构-电化学特性之间的内在联系,构筑稳定正极材料模型,为二次电池领域的科学研究和新技术研发,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

参考资料:

1.Shadike,Z.,Lee,H.,Borodin,O.etal.IdentificationofLiHandnanocrystallineLiFinthesolid–electrolyteinterphaseoflithiummetalanodes.NatureNanotechnology16,549–554(2021).https://doi.org/10.1038/s41565-020-00845-5

2.https://www.bnl.gov/newsroom/news.php?a=117633

运营/排版:何晨龙

Tags: 融合多模态表征技术科学家揭示锂金属电池界面新机制指导高性能电池体系开发

icp沪ICP备2023034384号-20 icp粤公网安备 44030902003287号
取消
微信二维码
支付宝二维码

目录[+]